生命从来都是如此脆弱…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意外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猝死事件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据统计,中国每年因心脏骤停死亡的人数高达54万。这意味着,平均每一分钟便会有一个人死于心脏骤停。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中国心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不到1%!
心脏骤停是什么?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和全身严重的缺血缺氧。例如冠动脉狭窄或栓塞所引起的突发性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跳停止(心源性猝死),以及由窒息、严重失血、中毒、触电、溺水、滥用药物、体温过低等原因所导致的心脏骤停。但大部分的心脏骤停,都是由冠心病、心梗这样的心血管疾病诱发的。
心脏骤停救治时间是关键!
时间是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关键,抓住时间就是抓住生命。
4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急救,轻则功能受损,重则死亡。城市一般救护车从打电话到抵达现场的反应时间为10分钟左右,农村等急救资源分布较少的区域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还会延长。对于心脏骤停救治来讲,每延迟急救一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因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救护车到达再尝试救治,将错过最佳生命救治“黄金时间”,应尽快启动生存链,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何为“生存链”?
当遇到心脏骤停时,“生存链”启动尤为关键。“生存链”是针对现代社区、生活模式而提出的以现场“第一目击者”为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再到送至医院进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的一系列环节组成的“链条”。这个链条由六个重要环节组成,包括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早期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早期ACLS、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康复。生存链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任何一环的缺失,急救效果将会明显下降,甚至失败,我们将这些步骤统称为“生存链”,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便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最终的存活率。
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
“生命链”普及、实施得越广泛,危急伤病员获救的成功率就越高。其中,需要大众具备急救知识并参与其中的环节包括:识别并尽早呼救、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
第一环: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当患者突然昏迷倒地,需要在5-10秒内判断反应和呼吸。当发现患者出现无反应、无正常呼吸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求助,以便尽早取得除颤器或AED。
具体操作如下:
轻拍重喊“醒醒,你怎么了?”,如果患者不能发出声回答,手脚没有活动,也不睁眼,那么就是“没有反应”,应立即拨打120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近早获取AED。随后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5至10秒,如胸口没有起伏就是“无呼吸”,可以判断患者心脏骤停。一旦确认,立即需要心肺复苏。
第二环:尽早进行着重于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因脑部缺氧超过4分钟,脑细胞便开始死亡。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实施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可使带氧的血液循环至脑部和心脏,维持血液循环,减低缺氧程度,延长生命。
如何操作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选择两乳连线中点为按压位置,以掌根作为按压点,双手交叉,十指紧扣翘起进行按压。按压时,操作者的手腕、手肘和肩部成一条直线,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让髋关节带动上半身来发力匀速按压,切忌冲击式按压。成人按压深度5至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此外,还需注意保证每次按压胸部应充分回弹,并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
如何操作人工呼吸?
按压结束后准备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之前,一定要首先开放气道,常采用压额抬颏手法,即一只手压住病人的前额,另外一只手的两指抬下颌的骨性部分。开放气道的同时,捏紧患者的鼻翼,包紧患者的口唇,随后口对口进行吹气,大约一秒钟,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起伏,确定通气有效。吹气量是500-600ml,避免过度通气。
两次人工呼吸之后,要继续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以30:2为一个循环进行。心肺复苏是一个“体力活”,现场有多名目击者时,可轮流操作,以保证按压质量。如果目击者对人工呼吸有顾虑,或者没有信心做好,也可选择只做心脏按压。
生存链第三环:早期快速除颤
成人心脏完全停止跳动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无规律的心室电流活动,导致心肌活动紊乱失去协调,心脏的泵血功能没有了,无法输送血液。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是电击除颤,用大量的电流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心脏,使完全失去协调的心肌暂时全部停止活动,让心脏的电流传导恢复正常,从而使心肌活动恢复正常。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市急救中心(http://www.qingdao120.org)
站务信箱: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40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