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来源:青岛市急救中心 发布日期:2025/1/16 10:03:59浏览:51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日益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0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理论将冠心病称为“胸痹心痛”,认为其成因涉及心脏气血不足、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多种病理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心脏血脉不通,心失所养,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02冠心病的风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性别、年龄、家族史等。这些因素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心肌缺血。这些因素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风险。除了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其他都是可控的,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控制好这些因素。

03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特点是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左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秒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伴有出汗。需要注意的是,心绞痛症状并不总是典型,可能在休息时出现,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头晕等,部位也仅限于颈肩部、上肢、背部、脸颊部或上腹部,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时,可使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泵功能衰竭,甚至心脏破裂,死亡率极高,也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

04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戒酒、适度规律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睡眠、保持良好心态等。

2.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延缓冠脉病变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抗凝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扩张冠状动脉治疗(使用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且达标,使用ACEI类(卡托普利、培哚普利等),ARB类(厄贝沙坦、缬沙坦等),ARNI类(沙库巴曲缬沙坦片),CCB类(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利尿剂(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控制血脂,长期降脂达标(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等)。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达标(使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

溶栓治疗(多用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3.手术治疗。包括心脏血管介入治疗(PCI术,俗称“支架植入”,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和心脏血管旁路移植(俗称“心脏搭桥手术”,由心外科医师完成)。

4.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气滞等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预防狭窄及血栓形成,提高组织灌注水平,改善心功能及中远期预后,提升生存质量。

根据患者个体辨证,酌情使用益气活血、豁痰活血、通络活血、理气活血、芳香温通等治法。常用的中成药有: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食疗推荐:气虚人群,可选择党参、白术、五爪龙、茯苓、丹参等;血虚人群,可以选择熟地黄、阿胶、当归、何首乌、三七等;阴虚人群,可以选择生地黄、枸杞子、西洋参、沙参、麦冬等;阳虚人群,可以选择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天等。中医的推拿按摩、针刺、艾灸、中药穴位敷贴等疗法,能调理气血,改善冠心病症状。

一旦确诊冠心病,患者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药,并定期复查。监控血脂、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可以显著增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应当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习惯,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共同对抗冠心病的挑战。更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的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市急救中心(http://www.qingdao120.org
站务信箱: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4000200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5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