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下海,要注意海蜇(水母)蜇伤
来源:青岛市急救中心 发布日期:2024/7/3 10:56:05浏览:305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随着盛夏季节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海边游泳消暑,但大家在大海游玩时要谨防海蜇蛰伤。海蜇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海蜇口腕部的丝状触手上有密集的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当人体被海蜇蜇伤后,毒液会引起皮肤局部损害,重者可导致全身过敏反应、休克,甚至死亡。

(一)海蜇蜇伤的表现

1.局部表现

人体被蜇伤部位可有触电样刺痛、麻木、瘙痒及烧灼感,局部可有线状红斑、丘疹或风团样损害。典型损害为鞭痕状皮损(见图1-1),可伴有水疱、瘀斑,甚至皮肤坏死等。局部皮损较轻者,2~3 天后开始消退,1~2 周即可痊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天、数月,甚至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

2.全身表现

中、重型蜇伤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主要表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纳差、腹痛、腹泻、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样痰等。

3.过敏性休克

海蜇毒素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出冷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意识不清等。

 (二)急救处理

被海蜇蜇伤后,应尽快脱离蜇伤环境,立即上岸用海水反复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清除局部毒液切勿用淡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避免因渗透压过低刺丝囊破裂引起毒素的大量释放而加重病情用塑料硬卡片(如银行卡)、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或用力摩擦蜇伤部位救护人员应戴手套,避免被蜇伤去除触手和刺丝囊后,用热水浸泡蜇伤部位,水温为 40~50℃,持续 20 min,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急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甚至死亡,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送往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市急救中心(http://www.qingdao120.org
站务信箱: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4000200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5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