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我市脑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脑卒中进入高发季。《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指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病患家庭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
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因其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 80%;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出血”,约占20%。
一、冬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1.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降低气温变化对血管的影响。
2.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3.冬季天气寒冷,热量消耗大,人们往往更偏爱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也会容易提升血液粘稠度。应养成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高热量、高脂食物的摄入。
4.冬季体育锻炼宜在天气较暖和的时候进行,避免因天气寒冷给脑血管带来的额外压力。
5.家有老人,尤其“三高人群”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应做好日常监测和检查,做好防范,合理用药,保持血压稳定。
二、脑卒中发病征象与识别
1.突发头痛:尤其是与以往不同的剧烈头痛或头痛性质改变。
2.头晕或眩晕:感到天旋地转或自身摇晃不稳。
3.一过性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眼前发黑、一过性单眼或双眼失明等。
4.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说话含糊、吐字不清或听不懂他人说话。
5.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可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突然无力、持物不稳、行走拖地等。
6.口角歪斜。
7.吞咽困难。
8.走路不稳,平衡失调。
9.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或性格、行为改变等。
如何快速识别“中风”,请记住“中风 1-2-0”。
“1” —看 1 张脸,请患者笑一笑,露出牙齿。患者两侧口角不对称,面部向一侧歪斜,不能做鼓腮动作。
“2” —查 2 只手臂,当患者坐位或站位时,请患者抬起两只胳膊,向前平行伸直,与躯体成 90度角,10 秒 内患者一侧胳膊无力下垂或不能抬起。
“0” — 听语言,请患者说简单的语句,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患者发音模糊,含混不清,或者完全失语。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有 72%的可能发生了脑卒中;如果三项都不正常,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超过 85%,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三、脑卒中急救常识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越早发现治疗,发病所造成的后续损害越小,恢复的可能性越高。
1.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2.让患者停止活动,安置其舒适体位,不要随意搬动,尤其要避免头部活动。如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引发窒息。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不要喂水、喂药,防止误吸。
4.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有条件者给予吸氧。
5.安慰患者并注意保暖。
6.对摔倒患者,检查其有无外伤,若有出血或骨折,应给予止血包扎或者骨折固定。
7.记录患者的发病时间,需精确到分钟,如患者在睡眠中起病,则以患者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8.陪伴患者,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直到 120 急救人员到达。若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 CPR(心肺复苏术)。
9.由120尽快送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 4.5 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至 24小时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根据出血类型和出血量来决定治疗方式,如有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脑出血,则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来修复血管。
“时间就是大脑”,早防早治,远离卒中,守好大脑“生命线”。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市急救中心(http://www.qingdao120.org)
站务信箱: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4000200